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,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
社團法人彰化縣聾人協會
:::* 瀏覽位置:首頁 > 經驗分享
  • 字級選擇
  • 大
  • 中
  • 小

經驗分享


信心的旅途-社工員/ 邵懷嚴

  • 發佈日期:2019-08-28
  • 照片說明文字來到障關即將屆滿一年,回首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滴,心中除了感謝上帝,也感謝中心,在我最低潮的時候,是障關伸出援手,接納我成為其中的一份子,也讓迷失方向的我有了重新奮鬥的目標,想起這一路上的紛紛擾擾,無論是從台南到高雄,還是從南神到障關,縱然心中的裂痕猶在,但我仍相信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。

    在瞭解障關的服務對象之前,我對聾人幾乎一無所知,雖然求學階段曾遇過兩位聾人同學,縱使相處融洽,卻仍抱持著一些錯誤的認識,例如「手語是聾人專屬語言」、「聾人等於啞巴」等,直到進入障關,接觸到聾人文化後,才重新讓我對這個陌生的領域有了新的認知,例如手語並不僅限於聾人,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的語言,學習手語除了成為與聾人溝通的橋樑外,也能成為日常生活的幫助,例如在說故事時增加情境感,或是在陳述事情時加強情緒表達等,這都是學習手語時帶來的益處, 特別在108 年1 月9 日台灣政府公布「國家語言發展法」,正式將手語納入國家語言之中,與台灣固有族群使用的語言享有同樣地位,因此如何讓社會大眾認識手語是刻不容緩的事情。第二,過去大眾總習慣將聾人與啞巴畫上等號,認為他們聽不到也不會講,因此又稱為瘖啞,河洛話裡更是難聽,不是「啞狗」就是「臭耳」,但其實他們的聲帶並沒有失去語言能力,只是因為聽不到所以無法像聽人一樣學習口語,也因此與聽人相對,稱為「聾人」,這也是對他們而言最好的稱呼。

    我在和聾人相處的過程中,也逐漸了解聾人的生態,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與社交圈,也有自己的個性,聾人最常被誤解的是他們嚴肅的臉孔,但其實這是出於無法第一時間知道來人身分的防備舉動,一旦聾人認識你之後,表情自然也會和緩,而如何讓聾人認識你,這時手語就是化解隔閡的重要工具。

    108 年8 月29 日, 是我到障關一週年的日子,回首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,總會讓我想起駱維道牧師在1995 年接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時所講的「啥事是我?」這條路雖然走得艱辛,但當我回頭時,我深信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帶領,這是一趟信心的旅途,而旅途的方向只有祂才能決定,無論過去、現在和將來都是如此。
  •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
*回上一頁 *到最上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