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,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
社團法人彰化縣聾人協會
:::* 瀏覽位置:首頁 > 好文分享
  • 字級選擇
  • 大
  • 中
  • 小

好文分享


適合聽損兒需求的早期療育模式才是學習成功的關鍵-文/國立臺南啟聰學校 陳杉吉組長

  • 發佈日期:2011-08-05
  • 照片說明文字溝通互動是學習的基礎,無論是口語、手語或是書面語的方式,如何讓聽損幼兒和其他人進行「有效的溝通」應該是首要的目標,但是很多聽損兒父母卻容易忽略這個目標,按照自己的需要及社會的期待幫孩子選擇溝通的方法,將溝通的方式當成最終追求的目的,然而這樣的方式卻不見得百分之百可行,有時會遇到相當大的挫折。

    在這裡,我們先拋棄口語一定優於手語的想法,亦暫時卸下聾文化沈重的包袱,如此才能理性的看待問題所在。我們知道零至六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黃金關鍵時期,早期發現、早期介入的效果是最好的,在評估幼兒的特殊需求後,無論是學習手語或是口語均應及早介入,方能收到較好的成效,國內學者錡寶香教授亦曾呼籲聽損兒家長,在聽損子女接受口語訓練兩年後成效不顯著時,應即刻加入手語模式,以提升其有效的溝通能力與自信,而國內亦不乏聽損兒學習手語之後誘發出口語的案例。由此看來,學習口語或手語絕對不是互斥的選項,若能使用適當的方法積極介入,對於幼兒未來的溝通學習及人格發展均會有正面的效果。

    有些人會覺得學習手語的孩子以後就一定不會講話了,其實這是個錯誤的概念,當孩子學習口語溝通時,若是在家庭中並沒有良好的口語環境,久而久之自然就棄而不用,當然,學習使用手語者亦然。就筆者的經驗,當孩子習得兩種以上的溝通方法時,孩子會因溝通對象而選擇不同的溝通方法,這已經不是哪一種方法好與不好的問題,而是哪一種方法較有溝通效能的自然選擇。
    綜合以上,對於聽損幼兒父母有以下的建議:

    當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等殊需求不同時,請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。
    建構良好的溝通環境,和孩子一起學習溝通的方法,包括手語及口語。
    請學習耐心的等待及適時的陪伴,讓孩子在學習挫折時有所依靠。

    「溝通」的成敗是主體和客體選擇使用的溝通模式,再加上障礙狀況、溝通技巧、心理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展現,當您考量到聽損兒未來能否與教師、同儕進行有效溝通時,進而能達到學習的目的時,語言的選擇就不再是最重要的課題,友善無障礙的溝通環境才是我們需要積極營造的目標。
  •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
*回上一頁 *到最上面